实用社科概念
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
挫折-攻击理论
用于解释攻击行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人达成目标的努力受阻时其作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加重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为预期的程度及挫折的意外程度等,并且挫折感与攻击性正相关。该理论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一些犯罪行为被归为由挫折引发的攻击行为,且一般而言经济、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性别认同障碍,私生子、单亲等情形使人更易受挫。这一理论已得到大量统计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这基本可以解释为何恶俗头子大多都有家庭问题,以及平均社会层次最为低下的喷系如何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恶俗系最无下限的战斗力顶点。掏吧喷系头目曹自然后期还亲口承认自己上网黑喷是因为“现实不如意”,而肖彦锐的恶俗生涯更是对挫折-攻击的生动诠释。同样这也可以说明所谓受“公敌”侵害、主流排挤的各种“小圈子”为何总是容易产生更强烈的戾气。
与社会情境下的挫折感类似,由物理因素如酷暑、潮湿和污染等引起的身体不适都可能降低攻击行为的阈限,如骚乱和暴力犯罪往往更容易发生在夏季。这在实况J季节性的网暴热潮中尤其明显,在日本称为「夏厨」。
故意的激怒和侮辱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明显原因。不难得出结论,恶俗迫害过的各种魔怔逼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恶俗一手制造。
社会学习理论
用于研究社会学习的理论,核心论点之一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替代性地得到强化,从而使行为模式相应改变,而无需事事通过亲自得到强化来进行学习。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包括攻击在内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攻击和暴力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具有传染性。社会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但一般而言越低龄显然有着越高的可塑性。
实验证明高对抗性的竞技运动以及媒体暴力会提高其受众的攻击水平,例如电视节目中做出暴力情节的人物被美化为正面角色、在暴力游戏中攻击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并得到奖赏,对于学习者就形成正强化(当攻击可以让个体逃离令其厌恶的情境时则形成负强化)。毫无疑问这包括中国恶俗发源的足球和日本恶俗发源的棒球,以及ACGN。但媒体暴力并不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而是作为一种风险因子。
Bandura认为社会学习有三种主要的榜样,即家庭成员、亚文化群体和大众传媒提供的榜样,而在以攻击能力为优秀品质的社区或亚文化群体中攻击的发生率是最高的。
对媒体暴力的研究揭示出攻击的社会学习中的一些机制,Huesmann等人总结为三种社会认知结构:世界是敌对的模式、运用暴力解决麻烦的剧本和认可攻击的价值规范。更具体地,有如下原因可以说明攻击的社会获得:
- “既然他们能那么做,我也能。”(去抑制)
- “哦,原来应该这么做。”观察攻击榜样会触发人们去模仿,并且给人们一些点子,使其知道如何依样画葫芦。(获得攻击的认知脚本)
- “我想我体验的一定是攻击情绪。”观看暴力可能使人们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高水平的生理唤起)
- “哦,又是粗暴殴打。”不断观看暴力会使我们的敏感度降低,增加我们对暴力受害者的冷漠,或者认可暴力为现代生活的必然现象,因而更容易接受暴力。(脱敏)
- “在他攻击我之前我要把他放倒。”观看大量的暴力使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更可能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敌意归因)
主动性攻击
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攻击行为分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前者的理论来源为挫折-攻击理论,后者则是社会学习理论。反应性攻击是对威胁或挑衅做出的敌对反应,包括发怒、报复等,是一种“热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则是一种缺乏感情,更趋向于某种获利的攻击,包括欺凌、控制、捉弄、羞辱、胁迫等,是一种更为“冷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与冒犯无关,来源也并非挫折,而是个体沉浸在一个视攻击为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学习习得的。恶俗向键政圈的传播可谓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
自然状态(霍布斯)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要点在于,绝对的自由会导致绝对的暴力和霸权并非空穴来风。一种精致化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当他人侵犯我的自由时,我以同等程度侵犯他人自由是自然权利之一,但自然状态下个体对该项权利的行使永远会超出限度,导致报复的恶性循环,为此惩罚的权利必须让渡给政治共同体。该论证的中间部分在现代心理学中基本可以找到证据支持。这源于攻击行为本身就倾向于引起的自我正当化,而自我正当化又将造成进一步的攻击,因此报复一旦开始,往往就会进入暴力的恶性膨胀,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将这总结为一种不断升级的循环。把恶俗当武器的现代恶俗可以说正是忽视了这点才走上费拉之路,希望反恶俗人士对此能有明确认识。
关于极端无秩序所导向的另一种后果,后文还将提及。
去个性化
需要补充
本章节的内容不完整或是空白章节,您可以帮恶俗狗维基完善本页面。 |
道德脱离
需要补充
本章节的内容不完整或是空白章节,您可以帮恶俗狗维基完善本页面。 |
传播学
需要补充
本章节的内容不完整或是空白章节,您可以帮恶俗狗维基完善本页面。 |
非形式谬误(逻辑)
逻辑中一个或为真或为假的语句称为陈述,而一个由前提和结论组成的陈述系列称为论证。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可以合理也可以不合理。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如果其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真,而与前提和结论实际上的真或假无关;一个论证是可靠的,当且仅当其是有效的且所有前提都为真。论证的论证形式是指它的推理模式,如
- 要么是A要么是B,只有这两个人有作案的可能,既然B当时不在现场,那么凶手必定是A。
- 你不想让我们拍卖你的房产,但你现在只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或者房产被拍卖,所以,你必须马上还款。
这两个论证拥有相同的形式: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析取三段论)
如果一个论证直接采用了无效的论证形式,称为形式谬误,如若打雷,则下雨;下雨了;所以,打雷了。采用了一个无效形式,即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因此是一个无效论证。而如果一个逻辑谬误无法仅从形式上判断,只有考察论证的内容才能识别,则称为非形式谬误。非形式谬误可分为三类:1.包含不相干前提的谬误;2.包含歧义的谬误;3.包含不当假设(论据不足)的谬误。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要点。
- 后文所举的大部分是十分简化的例子,这在日常语言中是罕见的。识别日常语言中的谬误时通常有必要改写论证的形式,如调整前提和结论的顺序,删去让步、重复、语气词等与论证有效性无关的部分,使用前后一致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概念等。建议读者利用本站的蛤蟆语录做一些练习。
- 本节中从诉诸人身到诉诸无知属于不相干前提的谬误,诉诸问题到复杂问语属于不当假设的谬误,对此类谬误应注意只有当结论仅受不相干或不充分的前提支持时才形成谬误。如
- 自从我两年前进入办公室,犯罪率明显地降低了。所以,这一切无疑归功于我提议的更长的有期徒刑。
- 是一个#事后归因谬误,但
- 恶俗蛤蟆搅乱中华音mad风气,让圈内人人自危,音mad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才是中华音mad发展停滞不前的理由。证据便是在2016年后三辰不再是中华音mad一家独大,恶俗中心也从中华各大音mad群转移出后,中华音mad圈发展速度有着前所未有的提升。
- 则不是。
- 并非在任何场合下讲逻辑都有助于交流。恶俗蛤蟆动不动嘴臭你妈是怎么死的?在逻辑上虽是一个#复杂问语,但如果你试图跟这种弱智辩论那只能说你也比其高不到哪去。开设本节的用意旨在便于各位批驳尚能说人话的蛤蟆,而不是帮某些废物治疗狂躁症和人格障碍。此外,由于本站人员混杂,思想立场难免冲突,希望这些内容也能对各位理性交流起到作用。
诉诸人身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诉诸论者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其观点为假,如刘慈欣在贴吧有不雅言论,所以,刘慈欣作品中的黑暗森林思想是错误的。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诉诸伪善(tu quoque),即认为论者的观点或论证与他自身的言行不一致,从而其观点为假
稻草人谬误
将某一观点加以歪曲来进行攻击。其思想是要描述听起来像对方的观点,但却更容易击倒进而反驳的东西。这种歪曲通常包括增加一些实际上没有或不必要的假设,以及偏颇定义等。下面是一个例子:
《平权法案》认为两性之间应该完全平等;这等于说国家足球队50%的成员应该是女性,而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平权法案》是错误的。
诉诸恐吓
诉诸恐吓(ad baculum fallacy,有人译为诉诸权力)即通过威胁反对者的利益或人身安全来为一个观点辩护,可以说是恶俗骡子最有代表性的“辩论”方式,尤其是音系弱智的钦点罪。可以总结为:
前提:你可以通过接受这个陈述来避免伤害;
结论:这个陈述是真的。
诉诸众人
通过诉诸被接受或受重视的愿望来说服他人。形式为,如果你相信这个陈述为真,你将会被接受或重视;因此,这个陈述是真的。注意诉诸众人并不等于诉诸“主流”或大多数,例如银梦恶俗骡子对反对恶俗的银梦民宣扬“支持银梦去恶俗的都是想干烂银梦”,也属于诉诸众人。
诉诸怜悯
通过仅仅唤起听众的仁慈来支持一个结论。应注意“仅仅”,只有在唤起同情的前提与结论在逻辑上完全无关时才形成谬误。如:
我知道玩恶俗是不对的,但银梦被大众文化压迫;因此,只有恶俗才是我们的救星。
诉诸无知
诉诸无知包括两种情况,1.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假,所以它是真的;2.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真,所以它是假的。这种论证的缺陷十分明显,如没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或反过来没人能证明上帝存在,所以上帝不存在。
语词歧义
看似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同一个论证的上下文中以不同的含义出现,而结论中却只使用其中一个意思。类似的另一种谬误是构型歧义,即句法结构或标点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歧义。以下是一例比较夸张的语词歧义:
你数学考试中某个答案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因此,你数学考试的某个答案是不道德的。
合成谬误
第一种情况为从X的每一组成部分具有属性Y推出X自身具有属性Y,如该机器每个零件重量都不足一公斤,因此,这台机器的重量不超过一公斤。
第二种情况为从某个集合的元素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个集合本身具有该属性,由于汉语中部分名词在不同语境下既能表示集合概念也能表示非集合概念,较为微妙。如每一部鲁迅的小说都能在一天内读完;因此,鲁迅的小说可以在一天内读完。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分组成整体时会形成某种结构,而元素组成集合则与结构无关,如汽车拆开后就不再是汽车了,而拆开后的汽车作为汽车零件的集合却依然存在。
分解谬误
合成谬误的反面,即从一个整体或集合具有某性质推出其部分或元素也具有该性质。例:飞机是很重的。因此,飞机的每个零件也都是很重的。或者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因此,《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更为相关的例子:
低龄爱国者群体整体上十分弱智;程然是一个低龄爱国者;因此,程然十分弱智。
诉诸问题
用于支持结论的前提已经内在地假设了结论,或仅仅是结论的轻微改述,而且并不比结论更可接受。此种谬误的另一个名称是众所周知的循环论证。
虚假二难
前提不合理地减少了可供考虑的大量选择。例如,任何人要么是有神论者,要么是无神论者;你不是有神论者;所以,你必定是无神论者。这个论证忽视了不可知论的可能性。被假定的选择也可能不止两种,只要至少能指出一种被忽视的情况,就可以视为虚假二难。试试看,下面是不是一个虚假二难?
要么纵容强奸犯,要么支持恶俗当车万蝙蝠侠;你不支持恶俗当车万蝙蝠侠;所以,你是在纵容强奸犯。
诉诸不可靠权威
诉诸一个权威,但这个权威本身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诉诸不可靠权威谬误在各种商业广告的暗示中极为常见,如演艺明星X左手抓着产品Y说,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所以,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X在表演艺术方面可能是个专家,但这并不意味其在营养学方面也有相同表现。
虚假原因
一个现象的原因在缺少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假定为X,称为虚假原因谬误。最常见的形式是事后归因(post hoc,又译以先后为因果)谬误:纳吧恶俗化后,社科话题的数量也出现了提升。所以,恶俗是促进社科讨论的原因。
另一种称为滑坡谬误,即论者做出一连串因果假设,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表明这种因果链条站得住脚。这种谬误在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中表现得十分典型,因此也是焦虑症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在聚会上开了个玩笑,失败了,那里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会再被邀请了。而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再邀请我了,而且我确信,他们都在谈论我那个愚蠢的玩笑。所以,我已经完全毁了我体面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现在除了长年的孤独和不幸,我再也不剩下什么了。
复杂问语
要求回答的问题中包含缺少根据的预设。如谁是当今法国国王?不当预设了法国现在有一个国王,你能做个好人借我100块钱吗?不当预设了做个好人包含借钱。应注意自然语言中几乎任何提问都包括了预设,只有不合理的预设才会造成谬误。
评论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