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户
无编辑摘要
imported>常识 无编辑摘要 |
imported>常识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用于解释攻击行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人达成目标的努力受阻时其作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加重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为预期的程度及挫折的意外程度等,并且挫折感与攻击性正相关。该理论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一些犯罪行为被归为由挫折引发的攻击行为,且一般而言'''经济、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性别认同障碍,私生子、单亲等情形使人更易受挫'''。这一理论已得到大量统计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 用于解释攻击行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人达成目标的努力受阻时其作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加重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为预期的程度及挫折的意外程度等,并且挫折感与攻击性正相关。该理论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一些犯罪行为被归为由挫折引发的攻击行为,且一般而言'''经济、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性别认同障碍,私生子、单亲等情形使人更易受挫'''。这一理论已得到大量统计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 ||
这基本可以解释为何恶俗头子大多都有家庭问题,以及平均社会层次最为低下的[[喷系|喷系]]如何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恶俗系最无下限的战斗力顶点。掏吧喷系头目[[esg:实名/曹自然|曹自然]] | 这基本可以解释为何恶俗头子大多都有家庭问题,以及平均社会层次最为低下的[[喷系|喷系]]如何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恶俗系最无下限的战斗力顶点。掏吧喷系头目[[esg:实名/曹自然|曹自然]]后期还亲口承认自己上网黑喷是因为“现实不如意”,而[[esg:实名/肖彦锐|肖彦锐]]的恶俗生涯更是对挫折-攻击的生动诠释。同样这也可以说明所谓受“公敌”侵害、主流排挤的各种“小圈子”为何总是容易产生更强烈的戾气。 | ||
与社会情境下的挫折感类似,由物理因素如酷暑、潮湿和污染等引起的身体不适都可能降低攻击行为的阈限,如骚乱和暴力犯罪往往更容易发生在夏季。这在[[什么都实况J|实况J]]季节性的网暴热潮中尤其明显,在日本称为「夏厨」。 | 与社会情境下的挫折感类似,由物理因素如酷暑、潮湿和污染等引起的身体不适都可能降低攻击行为的阈限,如骚乱和暴力犯罪往往更容易发生在夏季。这在[[什么都实况J|实况J]]季节性的网暴热潮中尤其明显,在日本称为「夏厨」。 | ||
第24行: | 第24行: | ||
=== 主动性攻击 === | === 主动性攻击 === | ||
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攻击行为分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前者的理论来源为挫折-攻击理论,后者则是社会学习理论。反应性攻击是对威胁或挑衅做出的敌对反应,包括发怒、报复等,是一种“热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则是一种缺乏感情,更趋向于某种[[找乐子|获利]]的攻击,包括[[给微博知乎朋友们的恶俗圈劣迹科普|欺凌、控制、捉弄、羞辱、胁迫]]等,是一种更为“冷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与冒犯无关,来源也并非挫折,而是个体沉浸在一个'''视攻击为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 | 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攻击行为分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前者的理论来源为挫折-攻击理论,后者则是社会学习理论。反应性攻击是对威胁或挑衅做出的敌对反应,包括发怒、报复等,是一种“热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则是一种缺乏感情,更趋向于某种[[找乐子|获利]]的攻击,包括[[给微博知乎朋友们的恶俗圈劣迹科普|欺凌、控制、捉弄、羞辱、胁迫]]等,是一种更为“冷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与冒犯无关,来源也并非挫折,而是个体沉浸在一个'''视攻击为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学习习得的。恶俗向键政圈的传播可谓是这种情况的[[兔杂暴民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一个典型]]。 | ||
=== 自然状态(霍布斯) === | === 自然状态(霍布斯) === | ||
[[文件:0107 2.jpg|缩略图|200px]] | |||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 ||
第44行: | 第45行: | ||
=== 诉诸人身 === | === 诉诸人身 === | ||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esg:贴吧/Sunimo|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esg:贴吧/Sunimo|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
* | * 诉诸论者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其观点为假,如''刘慈欣在贴吧有不雅言论,所以,“社会达尔文主义”是错误的。'' | ||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
* | * 诉诸伪善,即认为论者的观点或论证与他自身的言行不一致,从而其观点为假 | ||
=== 稻草人谬误 === | === 稻草人谬误 === | ||
将某一观点加以歪曲来进行攻击。其思想是要描述听起来像对方的观点,但却更容易击倒进而反驳的东西。这种歪曲通常包括增加一些实际上没有或不必要的假设,以及偏颇定义等。下面是一个例子: | 将某一观点加以歪曲来进行攻击。其思想是要描述听起来像对方的观点,但却更容易击倒进而反驳的东西。这种歪曲通常包括增加一些实际上没有或不必要的假设,以及偏颇定义等。下面是一个例子: | ||
'' | ''《平权法案》认为两性之间应该完全平等;这等于说国家足球队50%的成员应该是女性,而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平权法案》是错误的。'' | ||
=== 诉诸恐吓 === | === 诉诸恐吓 === | ||
诉诸恐吓(ad baculum | 诉诸恐吓(ad baculum fallacy,有人译为诉诸权力)即通过威胁反对者的利益或人身安全来为一个观点辩护,可以说是恶俗骡子最有代表性的“辩论”方式,尤其是音系弱智的[[钦点|钦点罪]]。可以总结为: | ||
前提:你可以通过接受这个陈述来避免伤害<br> | 前提:你可以通过接受这个陈述来避免伤害<br> | ||
结论:这个陈述是真的 | 结论:这个陈述是真的 | ||
=== | === 诉诸众人 === | ||
通过诉诸被接受或受重视的愿望来说服他人。形式为,如果你相信这个陈述为真,你将会被接受或重视;因此,这个陈述是真的。注意诉诸众人并不等于诉诸“主流”或大多数,例如银梦恶俗骡子对反对恶俗的银梦民宣扬“支持银梦去恶俗的都是想干烂银梦”,也属于诉诸众人。 | |||
=== 诉诸怜悯 === | |||
通过仅仅唤起听众的仁慈来支持一个结论。应注意“'''仅仅'''”,只有在唤起同情的前提与结论在逻辑上完全无关时才形成谬误。如: | |||
''我知道玩恶俗是不对的,但银梦被大众文化压迫;因此,只有恶俗才是我们的救星。'' | |||
=== 诉诸无知 === | |||
诉诸无知包括两种情况,1.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假,所以它是真的;2.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真,所以它是假的。这种论证的缺陷十分明显,如''没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或反过来''没人能证明上帝存在,所以上帝不存在''。 | |||
=== 语词歧义 === | |||
看似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同一个论证的上下文中以不同的含义出现,而结论中却只使用其中一个意思。类似的另一种谬误是构型歧义,即句法结构或标点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歧义。以下是一例比较夸张的语词歧义: | |||
''你数学考试中某个答案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因此,你数学考试的某个答案是不道德的。'' | |||
=== 合成谬误 === | |||
第一种情况为从X的每一组成部分具有属性Y推出X自身具有属性Y,如''该机器每个零件重量都不足一公斤,因此,这台机器的重量不超过一公斤。'' | |||
第二种情况为从某个集合的元素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个集合本身具有该属性,由于汉语中部分名词在不同语境下既能表示集合概念也能表示非集合概念,较为微妙。如''每一部鲁迅的小说都能在一天内读完;因此,鲁迅的小说可以在一天内读完。'' | |||
=== 分解谬误 === | |||
合成谬误的反面,即从一个整体或集合具有某性质推出其部分或元素也具有该性质。例:''飞机是很重的。因此,飞机的每个零件也都是很重的。''或者''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因此,《故乡》不是一天能读完的。''更为相关的例子: | |||
''低龄爱国者群体整体上十分弱智;[[esg:实名/程然|程然]]是一个低龄爱国者;因此,程然十分弱智。'' | |||
=== 诉诸问题 === | |||
用于支持结论的前提已经内在地假设了结论,或仅仅是结论的轻微改述,而且并不比结论更可接受。此种谬误的另一个名称是众所周知的循环论证。 | |||
=== 虚假二难 === | |||
前提不合理地减少了可供考虑的大量选择。例如,''任何人要么是有神论者,要么是无神论者;你不是有神论者;所以,你必定是无神论者。''这个论证忽视了不可知论的可能性。被假定的选择也可能不止两种,只要至少能指出一种被忽视的情况,就可以视为虚假二难。 | |||
=== 诉诸不可靠权威 === | |||
诉诸一个权威,但这个权威本身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诉诸不可靠权威谬误在各种商业广告的暗示中极为常见,如''演艺明星X左手抓着产品Y说,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所以,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X在表演艺术方面可能是个专家,但这并不意味其在营养学方面也有相同表现。 | |||
=== 虚假原因 === | |||
一个现象的原因在缺少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假定为X,称为虚假原因谬误。最常见的形式是事后归因(post hoc,即拉丁语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后此,所以因此”的简化)谬误:''[[纳年纳兔纳些事吧|纳吧]]恶俗化后,社科话题的数量也出现了提升。所以,恶俗是促进社科讨论的原因。'' | |||
另一种称为滑坡谬误,即论者做出一连串因果假设,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表明这种因果链条站得住脚。这种谬误在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中表现得十分典型,因此也是焦虑症研究的课题之一: | |||
''我在聚会上开了个玩笑,失败了,那里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会再被邀请了。而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再邀请我了,而且我确信,他们都在谈论我那个愚蠢的玩笑。所以,我已经完全毁了我体面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现在除了长年的孤独和不幸,我再也不剩下什么了。'' | |||
=== 复杂问语 === | |||
要求回答的问题中包含缺少根据的预设。如''谁是当今法国国王?''不当预设了法国现在有一个国王,''你能做个好人借我100块钱吗?''不当预设了做个好人包含借钱。应注意自然语言中几乎任何提问都包括了预设,只有不合理的预设才会造成谬误。 | |||
== 评论 == | == 评论 == | ||
<comments /> | <com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