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用户
小
敏感,先隐藏了
imported>常识 无编辑摘要 |
imported>常识 小 (敏感,先隐藏了)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 ||
要点在于,绝对的自由会导致绝对的暴力和霸权并非空穴来风。一种精致化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当他人侵犯我的自由时,我以同等程度侵犯他人自由是自然权利之一,但自然状态下个体对该项权利的行使永远会超出限度,导致报复的恶性循环,为此惩罚的权利必须让渡给政治共同体。该论证的中间部分在现代心理学中基本可以找到证据支持。这源于攻击行为本身就倾向于引起的自我正当化,而自我正当化又将造成进一步的攻击,因此报复一旦开始,往往就会进入暴力的恶性膨胀,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将这总结为一种不断升级的循环。'''把恶俗当武器的现代恶俗可以说正是忽视了这点才走上费拉之路,希望反恶俗人士对此能有明确认识。''' | |||
关于极端无秩序所导向的另一种后果,后文还将提及。 | 关于极端无秩序所导向的另一种后果,后文还将提及。 | ||
=== 去个性化 === | === 去个性化 === | ||
{{需要补充}} | |||
=== 道德脱离 === | |||
{{需要补充}} | |||
== 传播学 == | |||
{{需要补充}} | |||
== 非形式谬误(逻辑) == | |||
逻辑中一个或为真或为假的语句称为'''陈述''',而一个由'''前提'''和'''结论'''组成的陈述系列称为'''论证'''。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可以合理也可以不合理。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如果其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真,而与前提和结论实际上的真或假无关;一个论证是'''可靠的''',当且仅当其是有效的且所有前提都为真。论证的'''论证形式'''是指它的推理模式,如 | |||
* ''要么是A要么是B,只有这两个人有作案的可能,既然B当时不在现场,那么凶手必定是A。'' | |||
* ''你不想让我们拍卖你的房产,但你现在只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或者房产被拍卖,所以,你必须马上还款。'' | |||
这两个论证拥有相同的形式:''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析取三段论) | |||
如果一个论证直接采用了无效的论证形式,称为'''形式谬误''',如''若打雷,则下雨;下雨了;所以,打雷了。''采用了一个无效形式,即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因此是一个无效论证。而如果一个逻辑谬误无法仅从形式上判断,只有考察论证的内容才能识别,则称为'''非形式谬误'''。非形式谬误可分为三类:1.包含不相干前提的谬误;2.包含歧义的谬误;3.包含不当假设(论据不足)的谬误。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要点。 | |||
# 后文所举的大部分是十分简化的例子,这在日常语言中是罕见的。识别日常语言中的谬误时通常有必要改写论证的形式,如调整前提和结论的顺序,删去让步、重复、语气词等与论证有效性无关的部分,使用前后一致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概念等。建议读者利用本站的[[【恶魔镜头】与〖善良的回复〗|蛤蟆语录]]做一些练习。 | |||
# 本节中从'''诉诸人身'''到'''诉诸无知'''属于不相干前提的谬误,'''诉诸问题'''到'''复杂问语'''属于不当假设的谬误,对此类谬误应注意只有当结论'''仅'''受不相干或不充分的前提支持时才形成谬误。如 | |||
#*''自从我两年前进入办公室,犯罪率明显地降低了。所以,这一切无疑归功于我提议的更长的有期徒刑。'' | |||
#:是一个[[#虚假原因|#事后归因]]谬误,但 | |||
#*''恶俗蛤蟆搅乱中华音mad风气,让圈内人人自危,音mad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才是中华音mad发展停滞不前的理由。证据便是在2016年后三辰不再是中华音mad一家独大,恶俗中心也从中华各大音mad群转移出后,中华音mad圈发展速度有着前所未有的提升。'' | |||
#:则不是。 | |||
# 并非在任何场合下讲逻辑都有助于交流。恶俗蛤蟆动不动嘴臭''你妈是怎么死的?''在逻辑上虽是一个[[#复杂问语]],但如果你试图跟这种弱智辩论那只能说你也比其高不到哪去。开设本节的用意旨在便于各位批驳尚能说人话的蛤蟆,而不是帮某些废物治疗狂躁症和人格障碍。此外,由于本站人员混杂,思想立场难免冲突,希望这些内容也能对各位理性交流起到作用。 | |||
=== 诉诸人身 === | === 诉诸人身 === | ||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esg:贴吧/Sunimo|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esg:贴吧/Sunimo|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
* 诉诸论者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其观点为假,如'' | * 诉诸论者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其观点为假,如''刘慈欣在贴吧有不雅言论,所以,刘慈欣作品中的黑暗森林思想是错误的。'' | ||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
* | * '''诉诸伪善'''(tu quoque),即认为论者的观点或论证与他自身的言行不一致,从而其观点为假 | ||
=== 稻草人谬误 === | === 稻草人谬误 === | ||
第55行: | 第71行: | ||
=== 诉诸恐吓 === | === 诉诸恐吓 === | ||
诉诸恐吓(ad baculum | 诉诸恐吓(ad baculum fallacy,有人译为'''诉诸权力''')即通过威胁反对者的利益或人身安全来为一个观点辩护,可以说是恶俗骡子最有代表性的“辩论”方式,尤其是音系弱智的[[钦点|钦点罪]]。可以总结为: | ||
前提:你可以通过接受这个陈述来避免伤害;<br> | |||
结论:这个陈述是真的。 | |||
=== 诉诸众人 === | === 诉诸众人 === | ||
通过诉诸被接受或受重视的愿望来说服他人。形式为,''如果你相信这个陈述为真,你将会被接受或重视;因此,这个陈述是真的。''注意诉诸众人并不等于诉诸“主流”或大多数,例如银梦恶俗骡子对反对恶俗的银梦民宣扬“支持银梦去恶俗的都是想干烂银梦”,也属于诉诸众人。 | |||
=== 诉诸怜悯 === | === 诉诸怜悯 === | ||
通过仅仅唤起听众的仁慈来支持一个结论。应注意“仅仅”,只有在唤起同情的前提与结论在逻辑上完全无关时才形成谬误。如: | |||
''我知道玩恶俗是不对的,但银梦被大众文化压迫;因此,只有恶俗才是我们的救星。'' | ''我知道玩恶俗是不对的,但银梦被大众文化压迫;因此,只有恶俗才是我们的救星。'' | ||
第72行: | 第88行: | ||
=== 语词歧义 === | === 语词歧义 === | ||
看似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同一个论证的上下文中以不同的含义出现,而结论中却只使用其中一个意思。类似的另一种谬误是'''构型歧义''',即句法结构或标点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歧义。以下是一例比较夸张的语词歧义: | |||
'' | ''你数学考试中某个答案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因此,你数学考试的某个答案是不道德的。'' | ||
=== 合成谬误 === | === 合成谬误 === | ||
第80行: | 第96行: | ||
第二种情况为从某个集合的元素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个集合本身具有该属性,由于汉语中部分名词在不同语境下既能表示集合概念也能表示非集合概念,较为微妙。如''每一部鲁迅的小说都能在一天内读完;因此,鲁迅的小说可以在一天内读完。'' | 第二种情况为从某个集合的元素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个集合本身具有该属性,由于汉语中部分名词在不同语境下既能表示集合概念也能表示非集合概念,较为微妙。如''每一部鲁迅的小说都能在一天内读完;因此,鲁迅的小说可以在一天内读完。'' | ||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分组成整体时会形成某种结构,而元素组成集合则与结构无关,如汽车拆开后就不再是汽车了,而拆开后的汽车作为汽车零件的集合却依然存在。 | |||
=== 分解谬误 === | === 分解谬误 === | ||
第87行: | 第105行: | ||
=== 诉诸问题 === | === 诉诸问题 === | ||
用于支持结论的前提已经内在地假设了结论,或仅仅是结论的轻微改述,而且并不比结论更可接受。此种谬误的另一个名称是众所周知的'''循环论证'''。 | |||
=== 虚假二难 === | === 虚假二难 === | ||
前提不合理地减少了可供考虑的大量选择。例如,''任何人要么是有神论者,要么是无神论者;你不是有神论者;所以,你必定是无神论者。'' | [[文件:Fd.png|缩略图|[[车万底层推送|车底推]]是恶俗蝙蝠侠吗?]] | ||
前提不合理地减少了可供考虑的大量选择。例如,''任何人要么是有神论者,要么是无神论者;你不是有神论者;所以,你必定是无神论者。''这个论证忽视了不可知论的可能性。被假定的选择也可能不止两种,只要至少能指出一种被忽视的情况,就可以视为虚假二难。试试看,下面是不是一个虚假二难? | |||
''要么纵容强奸犯,要么支持恶俗当[[长安THO秘封AV事件|车万蝙蝠侠]];你不支持恶俗当车万蝙蝠侠;所以,你是在纵容强奸犯。'' | |||
=== 诉诸不可靠权威 === | === 诉诸不可靠权威 === | ||
第96行: | 第117行: | ||
=== 虚假原因 === | === 虚假原因 === | ||
一个现象的原因在缺少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假定为X,称为虚假原因谬误。最常见的形式是'''事后归因'''(post hoc,又译'''以先后为因果''')谬误:''[[纳年纳兔纳些事吧|纳吧]]恶俗化后,社科话题的数量也出现了提升。所以,恶俗是促进社科讨论的原因。'' | |||
另一种称为'''滑坡谬误''',即论者做出一连串因果假设,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表明这种因果链条站得住脚。这种谬误在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中表现得十分典型,因此也是焦虑症研究的课题之一: | |||
''我在聚会上开了个玩笑,失败了,那里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会再被邀请了。而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再邀请我了,而且我确信,他们都在谈论我那个愚蠢的玩笑。所以,我已经完全毁了我体面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现在除了长年的孤独和不幸,我再也不剩下什么了。'' | ''我在聚会上开了个玩笑,失败了,那里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不会再被邀请了。而如果这件事传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再邀请我了,而且我确信,他们都在谈论我那个愚蠢的玩笑。所以,我已经完全毁了我体面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现在除了长年的孤独和不幸,我再也不剩下什么了。'' |